菌源充足:腾茬不及时、连作及发病秸秆未处理便直接还田等,都易导致病原菌累积越冬,成为初侵染源。
品种抗性差:玉米品种对锈病抗性有差异,早熟、甜质型及叶黄、叶少的品种易发病,而马齿形的较为抗病。
气候条件适宜:高温多湿、连阴雨、多雾或阳光不足时,锈病发病较重。
栽培管理不当:地势低洼、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差,或者土壤板结,都有利于玉米锈病发生。
一、玉米锈病的原因
1、菌源充足
(1)锈病发生的关键是有充足的菌源,比如腾茬不及时、连作以及发病秸秆没有经过处理直接还田等。
(2)这样会导致病残体滞留在田间,病原菌不断累积并以冬孢子进行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的重要来源,为病害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
2、品种抗性差
(1)不同的玉米品种对锈病的抗性有一些差异,生产上通常早熟品种容易发病,甜质型玉米抗病性比较差。
(2)另外叶色黄、叶片少的品种发病也比较重,马齿形品种比较抗病。
3、气候条件适宜
(1)一般高温多湿、连阴雨、多雾或阳光不足的季节,锈病发病就会比较重。
(2)特征:普通型锈病在12-28°C发芽良好,适宜温度为12-16°C;南方型锈病在24-28°C时萌发较好。
4、栽培管理不当
(1)如果地势低洼,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差,就会有助于玉米锈病发生。
(2)如果土壤严重板结,没有及时中耕松土导致植株生长发育不良的田块也有利于该病流行。
二、玉米锈病危害症状
1、玉米锈病发生于玉米植株上的各个部位,主要以浸染叶片为主,严重时也可浸染果穗和苞叶。
2、在受害部位,病斑颜色依次从乳白色—淡黄色—黄褐色过渡,最终成为红褐色后,表皮破裂散发出锈粉状夏孢子,并可进行重复浸染。
3、后期病斑上着生黑色近圆形突起,开裂后现出黑褐色冬孢子。
4、病斑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隆起,无规则散生或聚生。斑斑相连后导致叶片功能丧失,提早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