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叶腐病的病症,叶片受害初期呈水渍状

云鸟
云鸟

花生叶腐病为立枯丝核菌所致,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蔓延茎秆,叶上病斑初期呈水渍状。

病组织表面有白色蛛丝状菌丝,后期缠结成团,由白色小绒球变为褐色至黑褐色。

雨量大、湿度高或植株倒伏时,病叶容易黏连在一起腐烂,病斑可沿叶蔓延到茎秆形成大斑。

花生叶腐病田间点片发生,如蜘蛛窝状,地势低、种植密度大、营养生长过度时发病严重。

花生叶腐病的病症,叶片受害初期呈水渍状

一、花生叶腐病的病症

1、花生叶腐病是一种新病害,系由立枯丝核菌感染引发的病害。该病主要危害花生叶片,严重时病斑也可蔓延到茎秆上。

花生叶腐病的病症,叶片受害初期呈水渍状

2、叶片受害初期呈水渍状,逐渐发展成淡褐色近圆形病斑,边缘有不清晰黄褐色晕纹,叶片上的病斑往往连成片,呈不规则大斑,甚至整个叶片枯死。

3、在病组织表面常有白色蛛丝状的菌丝,后期病株上的菌丝逐渐缠结成团,由初的白色小绒球状,逐渐变为褐色至黑褐色核菌。

花生叶腐病的病症,叶片受害初期呈水渍状

4、当雨量大、田间湿度高,或植株倒伏时,发病叶片常常几个叶片黏在一起腐烂;病斑还可沿叶蔓延到茎秆上形成不规则褐色大斑。

5、该病害在田间多呈点片发生,形似蜘蛛窝状。地势低洼、种植密度大、植株生长繁茂,尤其是营养生长过度地块发病严重。

花生叶腐病的病症,叶片受害初期呈水渍状

二、花生叶腐病的发病因素

1、气象条件

6-7月份持续多雨、光照不足、气温偏低,通常7月上旬开始零星发生,田间持续高湿、不良的条件与花生叶腐病盛发期吻合,适宜病原菌的侵染和繁殖,流行速度快。调查发现,低洼地、积水较多和水浇地地块发生尤为严重。

花生叶腐病的病症,叶片受害初期呈水渍状

2、品种抗病性

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品种抗病性弱,不可有效控制病害发生。

花生叶腐病的病症,叶片受害初期呈水渍状

3、重茬连作

叶腐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连作导致土壤中病菌数量逐年增多。我县种植面积大,连作重茬现象比较普遍。

花生叶腐病的病症,叶片受害初期呈水渍状

4、植株营养失衡

花生植株前期生长过快,中、后期植株高大,营养生长过旺,田间郁闭,通风透光较差,尤其是在倒伏情况下,有助于花生叶腐病的发生。如果再加上氮肥偏多、气象条件适宜,极易造成花生叶腐病流行。

花生叶腐病的病症,叶片受害初期呈水渍状

 三、花生叶腐病的防控方法

1、加强花生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

从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表现看,多数品种对花生叶腐病不抗或较感。另外,对现有的种质资源对花生叶腐病的抗性还缺乏认识,今后需加强品种及种质资源的抗病性鉴定工作,并进行抗病遗传研究,利用花生自身的抗性,加快花生抗病品种的选育工作,提供更多抗病品种。

花生叶腐病的病症,叶片受害初期呈水渍状

2、合理轮作,减少重茬

连作重茬是花生生产上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连作重茬会导致花生叶腐病病菌等一些病原菌不断积累,加重病害发生。而解决连作重茬的措施就是轮作,因此,因地制宜地建立高产、,结构合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种植制度很重要,以此来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连作重茬,从根本上解决一些病害的病原菌逐年增多的问题。

花生叶腐病的病症,叶片受害初期呈水渍状

3、加快、低毒化学农药的筛选和推广工作

(1)目前,生产上防治花生叶腐病效果较好的农药有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等。

(2)另外,为了使化学农药防治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施药时还要注意施用时期和方式。在病害发生初期,如果天气预报未来几天多雨阴天、光照不足时,一定要及时用药预防。

花生叶腐病的病症,叶片受害初期呈水渍状

4、加大知识普及技术培训推广力度

各级植保部门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农民对病害的认知,提高他们的技术应用水平,群策群力,把花生叶腐病的危害控制下去。

声明: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农服务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农服务网立场,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内容错误或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更正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