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工艺:调制玉米青贮饲料时采用的工艺以分段收获为主,这种工艺由几个阶段完成,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一般需要3-5天。
原料采收:将易于青贮的饲草类与不易青贮的豆科草类混合青贮配比为2:1或1:1。
清理准备:选择合适的青贮器具,在使用前清理干净,修补泥土脱落的地方。
确定补水:青贮原料含水率65%为准,不足部分需要补加,含水量过高则需晾晒。
一、玉米秸秆的青储技术
1、收获工艺
(1)我国农区在调制玉米青贮饲料时,收获玉米所采用的工艺多数是以分段收获为主,即人工将玉米植株割倒后,用畜力或其他运输机械运到青贮设施旁,再由人工输送给铡草机,经加工切碎后,装入青贮设施进行青贮。
(2)这种收获工艺的主要特点是整个作业分几个阶段完成,并以人工操作为主,劳动强度较大,生产效率低,青贮过程通常需要3-5天。
(3)而联合收获工艺,则是利用专用的青饲料收获机,在田间一次完成玉米植株的切割、输送、切碎及将切碎物装入饲料拖车等作业。拖车将饲料装入青贮设施,经压实密封,就完成了玉米青贮的全部工艺过程。
2、原料采收
为了兼顾饲料的品质和营养成分,最好将含糖分较高的易于青贮的饲草类与含蛋白质丰富的不易青贮的豆科草类混合青贮,青贮的配制比例,禾本科与豆科为2:1或1:1。
3、清理准备
根据青贮规模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青贮器具,并在使用前进行清理,除去脏土、剩余的原料等,泥土脱落的地方应加以修补。
4、确定补水
(1)以青贮原料含水率65%为准,不足部分需补加到量。例如:含水40%的玉米秸秆在青贮时需加水(以1吨计),1000×65%-1000×40%=250千克,其余以此类推。
(2)如果新收获的青草(秸秆)含水量超过70%,应稍加晾晒或加入含水量少的干草粉等物质使其水分降到65%左右。
二、玉米秸秆还田几项配套措施
1、确保秸秆粉碎质量,掌握还田数量
(1)调试好机械,玉米秸秆粉碎长度掌握在3-5cm为宜,以免秸秆过长土压不实,影响作物出苗和生长。
(2)秸秆还田并非还田越多越好,其还田数量要根据水源和耕作条件来决定,原则上应保证当年还田秸秆腐烂,不可影响下茬耕作质量。
(3)玉米秸秆的还田量:通常标准是每亩400-500kg为宜,过多会为害下茬小麦根系生长。
2、尽早翻耕或旋耕,播后必须镇压
(1)机械收获玉米,秸秆粉碎后被均匀撒在田地之中,此时要尽快将秸秆翻耕入土,深度一般要求20-30cm,是边收边耕埋,达到粉碎秸秆与土壤混合,地面无明显粉碎秸秆堆积,以利于秸秆腐熟分解和确保小麦种子发芽出苗。
(2)秸秆还田后播种小麦,播量应在正常基础上适当增加0.5-2公斤,切播种后一定要镇压,尤其是旋耕麦田。随播种随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以保证充足的基本苗。
3、增施氮肥,谨防防碳氮比失调
(1)玉米秸秆碳氮比为80∶1至100∶1,而适宜微生物活动的碳氮比为25∶1至30∶1。
(2)秸秆还田的小麦基肥要增施氮肥,选用氮含量稍高一点的小麦复合肥做底肥;也可在小麦正常施肥的基础上,增施尿素5-7.5公斤,以满足小麦及微生物对养分的需求,并加快秸秆分解腐烂。
4、提高土壤墒情,保证足墒还田
(1)土壤水分状况是决定秸秆腐解速度的重要因素,由于秸秆分解依靠的是土壤中的微生物,而微生物生存繁殖要有合适的土壤墒情。
(2)若土壤过干,会严重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减缓秸秆分解的速度,故应及时浇水,生产上通常采取边收割边粉碎,特别是玉米秸秆,因收割时玉米秸秆水分含量较多,及时翻埋有助于腐解。
(3)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做到足墒下种,保证一播全苗。播后墒情不足时,也可及时浇蒙头水。及时查苗补苗。冬水宜早,水量要小,以沉实土壤。浇水后还应及时中耕划锄破除板结。
5、带病秸秆,做好土壤及种子处理
(1)带病秸秆:
带病的秸秆不可直接还田,否则第二年夏季若种植玉米易发生病害。这类秸秆应销毁或高温堆腐后再施入农田。
(2)土壤处理
①在旋耕或深翻前每亩撒施3-5kg3%的辛硫磷颗粒剂或3%甲。辛颗粒剂和2-5kg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
②或用48%的辛硫磷乳油500毫升用1-2kg水稀释与20-25kg细沙或细土拌匀后再与2-5kg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拌匀,均匀撒施地面深翻或旋耕土中,以预防和杀死土壤中的病虫菌源和虫卵,达到防控病虫害的目的。
(3)做好种子处理:
选购包衣种子,或者进行药剂拌种。应先拌杀虫剂,堆闷后再拌剂,晾干后即可播种,已拌剂的种子不能久置。地下害虫严重发生区,应采用药剂土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