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防治:轮作倒茬,合理施肥。选择抗病能力强的草莓品种进行种植,采取深沟高垄栽培,并合理调节环境温度、湿度。发病初期及时疏去病花、病果、病叶,拔除重病植株,拉秧后及时清除落叶、病僵果。
化学防治:定植前使用多菌灵进行土壤消毒。花期和坐果期时,喷施腐霉利或异菌脲、咪鲜胺、百·霉威、嘧霉胺、啶酰菌胺等药物进行防治,每隔5-7天喷洒一次,共喷3次。
一、草莓灰霉病怎么防治
1、发病症状
(1)灰霉病主要危害草莓的叶片、花器以及果实,叶片发病时首先表如今老叶上,形成黄褐色的病斑,之后随着病情的加重,整个叶片会出现焦枯死亡的现象。
(2)花器发病时初期萼片以及花托会形成红色斑块,影响到花的生长,进而导致花瓣变为暗褐色,随着病情加重,整个花器会变褐干枯,产生灰色霉层。
(3)果实受害主要是由于花期受损的间接反应,在花器受到灰霉病侵害,果实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4)成熟果实受害时初呈水渍状,之后颜色逐渐加深,最后整果实腐烂,而对于幼果而言会形成僵果。
2、发病规律
(1)草莓灰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它的病原菌来源主要是来自病残体附着的菌丝上,在低温高湿环境下开始侵染,多从植株伤口以及枯死部位侵入,之后蔓延至植株的老叶、枯叶以及花果上。
(2)对于果园而言,该病的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而是需要一定的外界环境助力,比如高温高湿环境、通透性较差、管理粗放、排水不良的果园,都极易发生改病。
3、防治方式
(1)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病品种:由于草莓品种对灰霉病均无免疫能力,但品种之间的抗、感病程度有差异,因此在栽培草莓时,应选用优质、丰产、抗病性强的品种。
②深沟高垄,膜下暗灌:改变传统平畦种植习惯,采用深沟高垄栽培,垄面覆盖黑色地膜,膜下铺设滴灌管。
③调节温室环境条件:草莓灰霉病属于低温高湿病害,可以通过调节温室内叶片和果实的着露量和着露时间来预防草莓灰霉病的发生。草莓进入花期以后,白天棚内温度应控制在25℃以上,夜间12℃以上,在此温度范围内可适当延长通风时间,控制棚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在60-70%。
④加强田间管理:发病初期及时清除病花、病果、病叶,拔除重病植株,防止病原菌进一步扩散到其他部位。拉秧后及时清除落叶、病僵果,降低田间土壤带菌量;加强光温、肥水调节,增施腐熟有机肥,合理调节磷、钾肥比例;有条件的地块与葱、韭菜、蒜、十字花科蔬菜、菊科蔬菜等实行轮作倒茬。
(2)化学防治
①土壤处理:定植前每亩撒施25%(质量分数,后同)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6千克后,耙入土中防病效果好。
②喷雾防治:一般以花期和坐果期为重点防治时期,药剂喷施部位主要是残花、叶片、叶柄和果实。发病初期,可选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干悬浮剂8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2000倍液、30%百·霉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嘧霉胺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25%啶菌唑乳油1000倍液、38%唑醚·啶酰菌水分散粒剂(凯津)1000-1500倍液、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健达)1500-2000倍液、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5-7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3次。
二、草莓灰霉病的侵染循环
1、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菌丝体或菌核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
2、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分生孢子借助气流、棚室内水汽和露水进行传播。
3、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萌发产生芽管,通过伤口侵入草莓植株,此为初次侵染。
4、发病部位在潮湿的环境下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