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性:黄颡鱼昼伏夜出,主要栖息于水底或石缝中,冬季聚集在深水区避寒。
杂食性:黄颡鱼为杂食性鱼类,鱼苗期间以浮游动物为食,成年后以小鱼小虾、昆虫及幼虫、螺蚌等为食,亦可吞食植物碎屑、枝叶、果实等。
变温性:黄颡鱼生存水温范围为1-38℃,生长适温22-28℃。
一、黄颡鱼的习性
1、底栖性
黄颡鱼是底栖性鱼类,白天常潜伏水底或石缝中,夜间才活动、觅食,冬季则聚集在深水区避寒,但季候变化、水温冷暖、气压高低、饵物环境等都会改变黄颡鱼的栖息环境。
2、杂食性
黄颡鱼是杂食性鱼类,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食,其中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以昆虫及幼虫、小鱼、小虾、螺蚌等为食,亦吞食植物碎屑、枝叶、果实等。
3、变温性
黄颡鱼是变温性鱼类,生存水温范围1-38℃,最适温度22-28℃,水温11℃开始摄食,水温低于22℃时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水温高于28℃时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二、黄颡鱼的简介
1、生物分类学
黄颡鱼是常见的淡水鱼类,别称黄辣丁、黄骨鱼、嘎鱼等,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的统称,代表物种有瓦氏黄颡鱼、岔尾黄颡鱼、中间黄颡鱼、江黄颡鱼等。
2、形态特征
(1)黄颡鱼是小型淡水鱼类,体延长,稍粗壮,吻端向背鳍上斜,后部侧扁。
(2)头略大而纵扁,头背大部裸露;口大,下位,弧形;眼中等大,侧上位。
(3)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伸达或超过眼后缘;颌须1对,向后伸达或超过胸鳍基部;背鳍小,具骨质硬刺。
(4)脂鳍短;臀鳍基底长;胸鳍侧下位,具骨质硬刺;腹鳍短,末端伸达臀鳍;尾鳍深分叉,末端圆,上、下叶等长。
(5)背部黑褐色,至腹部渐浅黄色,沿侧线上下各有一狭窄黄色纵带。
3、分布范围
黄颡鱼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地区,我国珠江、澜沧江、闽江、湘江、长江、黄河、海河、松花江、黑龙江等水系均有分布,尤以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闽江流域、淮河流域、黑龙江流域等地最常见,国外分布在缅甸、老挝、越南、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等地。
4、代表物种
(1)瓦氏黄颡鱼:瓦氏黄颡鱼是常见的一种黄颡鱼,别称江黄颡、硬角黄腊丁、郎丝江颡等,体型比黄颡鱼大,广泛分布于珠江、闽江、长江、淮河、辽河、黄河及其支流水系中。
(2)岔尾黄颡鱼:岔尾黄颡鱼是常见的一种黄颡鱼,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尤以长江中、下附属游湖泊最常见,典型特征是尾鳍深分叉,个体不大,产量不多,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3)中间黄颡鱼:中间黄颡鱼是常见的一种黄颡鱼,主要分布于珠江流域,海南岛各水系也有分布,典型特征是背鳍下方和臀鳍上方各有一个暗色斑块,个体不大,经济价值不高。
(4)光泽黄颡鱼:光泽黄颡鱼是常见的一种黄颡鱼,别称于耳朵、白肚儿、黄甲等,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闽江流域也有分布,分布虽广,但个体不大,数量较少,经济价值不高。